12月26日,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教育·澜湄高端论坛第四期学术讲座,主题为“历史、现状与展望:以新加坡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为例”。讲座由学院院长房慧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150余名学生参加。
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峰教授担任主讲。
崔峰以南洋理工大学校牌上四种官方语言的翻译的语言学景观为切入,开启了精彩的讲授。崔峰从两个层次来谈新加坡的英语,他指出新加坡的英语可以分为新加坡英语(英式英语)和新加坡式英语(新式英语),所谓“新式英语”是指新加坡民间普遍通用的英语口头语,是一种以英语为基础,融合了华语、方言、马来语等多种语言的混合语。同时,他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几段新式英语与新加坡英语的对比朗读,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两种英语形式在文字和发音上的区别。
崔峰以“打的”这生动的实例展示了新加坡华文的独特性及其与身份认同的紧密联系,反映了方言的影响和新加坡的社会文化背景。他还提到,新加坡将65岁以上的人称为“乐龄”而非“老人”,这一称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去除“老”字的负面联想,赋予老年人积极、快乐的社会身份,体现了政府通过语言塑造社会认同的努力。
此外,“Chinatown”在新加坡被称为“牛车水”,这一地名深刻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用牛车拉水的历史,承载了社区的集体记忆,体现了对华人移民历史的文化认同。崔峰还谈到“组屋”这一独特词汇,代表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最初仅在新加坡使用,属于“单区词汇”,后来通过新马文化交流,成为“双区词汇”,甚至可能成为“多区词汇”,反映了语言的流动性和文化输出的多元性。通过这些实例,崔峰展示了新加坡华文在语言、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交织关系,强调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崔峰介绍了新加坡政府在1966年实施以“英文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并深入探讨了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对翻译教育的影响,同时鼓励同学们依托华语优势,提升专业素养。
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中,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认同与社会融合的载体。新加坡在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共融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翻译与语言政策的宝贵范例,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崔峰强调,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合作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语言、多文化的差异,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房慧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并对崔峰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期待与南洋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责编/付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