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云南著名小说家、《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包倬老师应邀为葡京线路检测3522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以“激活记忆,寻找写作根据地”为主题的文学创作讲座暨骏马奖作品小说集《十寻》创作分享会。文学院农为平教授担任会谈嘉宾,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教授主持活动。
包倬,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隐》,中篇小说集《沉默》,中短篇小说集《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江文艺》双年奖、欧阳山文学奖、云南文学奖等。
包倬老师从文学的时代意义、文学创作中的题目意识和语感、作家应具备的核心感知力和认知力等方面对文学创作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讲解。他分享了自己在创作《十寻》中不同篇目时的心路历程,他认为“寻找”是文学的母题之一,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故事,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事本身。他认为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寻找,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读者,寻找同频共振之人;同时“寻”更是探索之意。
于昊燕老师、农为平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十寻》中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评论,并和包倬老师进行了深度探讨和交流。她们认为,作者善于营造氛围,现场感极强,语言冷峻简洁,很有韵味。十篇小说相互之间有共同的主题,又各有不同的维度,是《十寻》,也是十问。通过作者犀利的笔触,让读者们看到社会“边缘人物”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以及难逃命运束缚的无奈。
在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包倬老师请教自己阅读《十寻》时遇到的困惑和自己在文学创作中遇到的困难,他一一作了解答。他告诉同学们,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艺术,不受任何界限的束缚,拥有无限的维度和深度;文学创作的真谛,在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他鼓励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创作,努力将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生动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十寻》是一部有个性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红妆》《亲爱的困兽》《生日快乐》《圣诞快乐》《天空之镜》《新婚快乐》《驯猴记》《掩耳记》《找呀找》《走壁记》十篇小说,这些作品的主题皆与“寻找”有关,所以取名“十寻”;小说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关注山村人物的命运,关注小人物的不甘平凡与努力抗争。
【责编/付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