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教育·苍洱智库论坛第二十六期讲座,主题为“国际中文教育科研设计和课题申报”。本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姜丽萍教授主讲,我院院长房慧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姜丽萍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科研项目申报与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且极具前瞻性的建议。她着重强调构建 “三级联动” 资助网络的重要性,主张整合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专项与校级培育项目,形成协同机制,为科研项目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姜丽萍教授鼓励科研团队敏锐捕捉交叉学科申报契机,以 “语言学筑基 + 跨学科突破” 模式,推动方法论革新。
在选题设计方面,姜丽萍教授创新性地提出 “热点金字塔” 模型,巧妙打通国家战略、智库建设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垂直关联,为科研选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她以术语库认知适配研究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从理论构思到实证研究的转化路径,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宏观理念落地为具体科研项目。在成果转化环节,姜教授倡导建立 “工具——论文——平台” 三维产出体系,以其主导的智能语法诊断平台为范例,详细介绍通过认知分级重构与渐进式界面设计,实现教研数据双向流动,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教学实践工具的过程。此外,姜教授特别强调构建 “采集——标注——验证——迭代——迁移” 的可持续创新闭环,通过对过程性成果的持续积累,推动行业标准的优化升级,形成教学实验与学术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互馈机制。
讲座尾声,房慧总结指出,姜丽萍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钦佩,她将学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熔铸于教学实践,构建出战略性科研方法论,创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的研究范式。姜丽萍教授积淀多年的科研智慧不仅形成系统的实践方略,更通过学术身教润物无声地塑造着青年学子的思维品格——在方法论传授中融入学术伦理,于范式创新里启迪批判精神。
参与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在姜丽萍教授的 “浸染式” 教学中,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掌握了清晰的科研路径规划方法,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方法论与学术规范的双重坚实基础。
【责编: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