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对淡水木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关研究成果以“Taxonomy,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freshwater Hypocreomycetidae (Sordariomycetes)”为题发表在真菌学顶级期刊《Fungal Diversity》(中科院1区,IF=20.3)。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与泰国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保旦凤,通讯作者为我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罗宗龙副教授,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泰国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Kevin D. Hyde教授、电子科技大学Sajeewa S. N. Maharachchikumbura教授、清迈大学Sinang Hongsanan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Dhanushka N. Wanasinghe博士及我校与泰国皇太后大学联培博士沈洪苇等参与了此工作。
淡水木生真菌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其物种多样性状况,阐明其演化特征,是认识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前提。近五年来,我校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通过对云南及泰国的淡水木生真菌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采样,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子演化时间分析等手段,对真菌界Hypocreomycetidae亚纲的淡水木生真菌分类及演化进行研究,建立了Hypocreomycetidae亚纲中的1个新目、3个新科,介绍了10个新种,阐述了不同栖息环境(淡水、海洋和陆地)Hypocreomycetidae亚纲真菌的祖先特征状态。结果显示,Hypocreomycetidae亚纲的早期分化分支主要为来自陆地的类群,而淡水和海洋类群则是二次衍生而来,表明海洋和淡水真菌是独立于陆地祖先演化而来的。该成果更新了Hypocreomycetidae亚纲的分类框架,建立了自然稳定的分类系统,并为该亚纲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长期以来,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立足区域资源特色,紧密围绕学校生态学科发展方向,聚焦淡水木生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迄今,该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并获项目经费支持,1人获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真菌新分类单元180余个,团队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中科院1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9篇,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2篇),参与发表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16篇,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2060005,31970021)和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201AW070001)的支持。
论文信息:Dan-Feng Bao et al. 2023. Taxonomy,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freshwater Hypocreomycetidae (Sordariomycetes). doi.org/10.1007/s13225-023-00521-8.
【责编/付智敏 审核/刘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