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我校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对高原湖泊及喀斯特地貌淡水木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2024-12-18| 来源:罗宗龙


日前,我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及喀斯特地貌淡水木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关研究成果分别以Lignicolous freshwater fungi from China : Morphology and phylogeny reveal new species of Pleosporales from plateau lake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和“Lignicolous freshwater fungi from karst landscape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为题,在真菌学知名期刊《Mycosphere》(中科院1区,IF=10)同期连载发表。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分别为我校与泰国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沈洪苇,我校2023级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王文鹏,通讯作者为我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罗宗龙副教授,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泰国皇太后大学Kevin D. Hyde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Dhanushka N. Wanasinghe博士、贵州理工学院卢永仲副教授及我校与泰国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联培的博士保旦凤等参与了该项工作。


1淡水木生真菌无性型形态特征



2淡水木生真菌有性型形态特征


淡水木生真菌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其物种多样性状况,分析其进化特征,是认识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前提。近年来,我校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通过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及喀斯特地貌的淡水木生真菌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采样,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对真菌界子囊菌门的淡水木生真菌分类及演化进行研究,阐明了有关区域的淡水木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发现了32个新物种。有关成果丰富了学术界对淡水木生真菌资源及其生态特征的认知,增进了对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校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立足区域资源特色,与国内外同行紧密合作,围绕学校生态学科发展方向,聚焦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以及真菌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迄今,该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7省部级项目5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并获项目经费支持,1人获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真菌新分类单元210余个,团队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2篇(中科院1区论文5篇,二区论文15篇,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2篇),参与发表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17篇。有关研究成果有力支撑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U2002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2060005),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9QZKK0503),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YNQR-QNRC-2020-113),苍山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305AM070003)和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201AW070001)的支持。


                                                                                                                            【责编:魏波    审核:马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