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扎根边疆 以美育美 艺术赋能 四海交融——艺术学院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葡京线路检测3522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葡京线路检测3522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等人才培养各方面的经验举措、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我们聚焦的是:艺术学院


学院简介

image.png        

葡京线路检测3522艺术学院前身为始建于 1985年的大理师专美术系和音乐系,2001年合并为艺术学院,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13年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艺术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长期以来,学院秉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的办学定位,依托滇西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1院1馆1平台”(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馆、文旅部非遗研培高校)为支撑,积极探索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发展充分、善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学院现设音乐舞蹈系、美术系、艺术设计系3个教学系,有音乐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舞蹈学4个本科专业。设综合办、教学办、团学办3个管理部门和民族艺术馆、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2个教辅机构,构建了完善的本科教育教学及质量管理体系。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人、高级职称教师26人,其中教授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907人。

近年来,艺术学院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引领三融入五突破”为目标,依托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对口帮扶,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强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办学成效与特色

(一)党建引领,以美育美落实立德树人

image.png            

“艺心向党”音乐党史课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以专业课为主体,落实“三全育人”,开展系列思政教育。在“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思路中不断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艺心向党”党建工作品牌,丰富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注重“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学科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良性互促在学院教育工作中初见成效。形成了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学生组织学生骨干相互配合,同步立体开展思政工作,创新育人路径新格局。

学院建立了校级辅导员工作室,积极申报思政育人项目和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思政课程教师,先后获得省级教创赛三等奖、专业竞赛三等奖,校级课程思政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项奖励。举办了两届院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艺心向党”为主题开展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举办音乐会和音乐党史课8场、文创产品设计展和美术作品展等12场,与大理州市相关单位开展校地联动主题党日活动。


(二)扎根边疆,在传承创新中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

image.png            

省教育厅、北京舞蹈学院领导考察民族艺术馆


学院立足丰富的滇西民族艺术文化开展传承与创新工作,               建设民族               艺术馆、滇               西民族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非遗(音乐类)研究基地,获批云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获批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研培高校。               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大量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先后开展非遗研培10期、为社会培养近400名非遗传承人;               开展滇西民族艺术资源的抢救性采录与保护,开展滇西民族艺术谱系研究,启动滇西民族艺术图像志编撰工作,打造民族声乐创新传播的品牌“金花组合”,荣登央视舞台和维也纳金色大厅。            


image.png            

“金花组合”参加比赛展演


近年来,围绕滇西民族艺术研究和实践,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文化和旅游部非遗研培项目10项,省级社科、艺术基金10余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600多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在《美术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艺术》《设计》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教师100多件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演并获奖。

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中,根据专业办学质量、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等情况,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系统化学习的同时,围绕民族艺术传承、创新开展专业特色建设。音乐学专业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能系统掌握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并具备传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绘画专业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立足地域资源优势、抓牢民族风情特色,依托滇西自然风光、优质写生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打造地方艺术、民族美术专业课程群,将学生造型基本功培养、写生采风和艺术创作三大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滇西民族风情美术创作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备中外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应用、传播的历史知识,掌握全球艺术设计潮流及其应用和传播,并具备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艺术设计学相关问题能力的设计人才。

基于平台和科研成果,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白族音乐概论》《云南戏曲曲艺概论》《白族木雕工艺》《大理民间美术》《大理甲马》等地方特色课程。现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6门课程被评为B级课程。


(三)艺术赋能,把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image.png            

“美育浸润计划”师生在维西三中参加教研活动


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立足大理、面向滇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实施文化创意研发,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三个一”建设(即:一个校地共建基地——与大理州委宣传部共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一种“乡村振兴”模式——校、村合作,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中和村国际艺术村模式”;创建了一个民族艺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实践融合的平台)。


image.png            

学院在德钦一小等单位建设名师工作站4个


学院教师团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理舰”设计舰徽;参与大理城市美化建设,完成大理明珠广场雕塑设计等10多项文化建设项目;与永平县合作开展“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产品毕业主题创作设计;“陈越工作室”为大理完成“十二座诗歌之城”系列音乐作品,以音乐魅力宣传大理;在大理、怒江等地先后建立3个博士工作服务站,并完成《独龙族怒族艺术图像志》,助力怒江民族文化建设;助力“大理情歌会”“大理舞蹈季”“大理国际影会”等大理艺术文化品牌的建设;助力中和村入选大理首批“艺术家第二居所”;同时,还积极开展德钦、维西“浸润计划”。


image.png            

举办滇西民族艺术研究学术活动

image.png            

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


近年来,学院服务地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00多万元。通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先后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3项;参加专业展演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0多项、省级一等奖等奖项30多项。


(四)美美与共,四海交融奏响“丝路”交响乐

image.png            

学校与中央音乐学院签订新一轮对口帮扶协议

image.png            

领导看望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展联合教学的师生

image.png            

“杨学进民族声乐研究中心”2024年人才培养活动


学院加强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对口帮扶合作,与两校分别续签第三期和第二期帮扶协议,拓展包括“定期举办大师班”“联合举办音乐会”“开展研究生实习支教”“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实施本硕课程联合教学”“联合开展滇西民族艺术采风调研与实践教学”等系列帮扶合作项目,持续提升帮扶成效。学院还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共建“杨学进民族声乐教学研究中心”,定期开展民族声乐人才培训项目;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内院校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同时,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和浙江至爱公益基金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葡京线路检测3522艺术学院科研培育项目”,定期资助师生开展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


image.png            

在泰国举办第十五届“大东方国际艺术节”


依托学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优势,学院积极开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艺术院校的交流合作,与泰国东方大学共同建立“大东方国际艺术节”,迄今为止已开办十五届,成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高校艺术合作的知名文化品牌。

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人才。放眼未来,学院将继续稳步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国际校际合作项目,寻求更广泛的合作项目,不断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