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葡京线路检测3522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葡京线路检测3522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等人才培养各方面的经验举措、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我们聚焦的是: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

葡京线路检测3522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始建于1988年,现为滇西地区生物科学、生态环境和高原特色农业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学院有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科研成果有力支撑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学科前1%。学院开设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云南省“增A去D”行动备案支持建设一流专业,入选云南省高校拔尖学生培养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入选校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园艺专业入选云南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动物科学专业为云南省高本贯通培养改革试点专业。

经过近40年的办学积淀,学院秉承“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形成了围绕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和利用的稳定研究方向和团队,走出了以教学科研相长,“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充分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道路。
学院现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厅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与张福锁院士共建研究中心1个,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厅科技小院1个,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教育厅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各级各类项目经费总计超三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其中SCI论文一百余篇;在包括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在内的全球著名出版社出版专著8部;获批省级审定新品种13个,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级自然科学奖4项。
教学特色亮点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构建思政铸魂体系

农生学院在践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发展的历史逻辑,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学院学科专业平台为主阵地,协同校外政府部门、高水平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搭建人才培养所需平台,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保障三全育人提供丰富的资源,凝聚起全社会育人的强大合力。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抓手,带领学生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增长才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改革完善了系列创新评价体制机制,激活教师和学生作为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在育人育才方面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学生围绕苍山洱海保护和流域绿色发展所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于2018年、2019年、2022年获得共青团中央3次表彰,入选团中央202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024年社会实践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云南地方赛决赛铜奖。
紧抓课程体系建设,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学院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新要求,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内容整合,打通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打造高整合性、高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持续推进专业课程、实验、教材一体化建设。
学院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根据“学科交叉、多元发展、自主探究”的发展理念,按照“平台结构上扩宽基础,专业知识上交叉融合,课程内容上前沿引领”的设计原则,整合优化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园艺、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并围绕苍山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与医药资源开发利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优化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前沿科技与创新思维,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体现“共性基础+个性发展”培养特色,构建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格局。
学院现有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云南省“新工科”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葡京线路检测3522A级核心课程群2个,B级核心课程群1个,A级课程3门,B级课程7门。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筑牢人才培育根基

学院以“聚焦课堂教学,锤炼教学技能”为指导思想,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改革研究,打造高效课堂。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广泛开展PBL、探索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团队研讨和团队协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树牢“以教为主导”的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数智转型赋能教学改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融入虚拟仿真技术,因课制宜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以比赛为契机,以赛代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赋能、以赛提质,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近三年,学院获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4人次,省级特等奖4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云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1人次。
推进育人机制创新,架设人才成长云梯

学院面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为支撑,设计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将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相衔接,构建具有“三融合”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育人机制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依托政行企校合作联盟,共建、共享云南省苍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洱海流域农业生态研究中心以及云龙县专家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合作服务平台,打造出一批以“苍山洱海保护与流域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暑期“三下乡”“大国三农”“动植物野外实习”“洱海流域生态监测和保护”等为主线的综合性实践金课,打造专思融合育人新机制。

二是以生态学优势学科为引领,教学团队将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自编特色化教材,并依托学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物科学馆和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与医药资源开发利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研究的8支科研团队,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各级各类综合实验项目中,充分发挥科研和教学双向驱动的作用,打造科教融汇育人新机制。

三是以校外实习基地、就业育人基地、双创孵化基地以及地方企业为平台,学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组织以“特种经济昆虫繁育技术”“地方食用菌栽培与加工”“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治理”等为代表的跨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实践活动。产学研协同开展“产业认知→专业综合实习→企业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将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链条延伸至社会和行业产业一线,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


学院2018年“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志愿服务队”,2023年“苍山洱海保护与流域绿色发展团队”2次获“云南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称号;“以‘新农科’发展为导向探索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模式”被推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学院紧密围绕“筑牢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生物科学馆、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实验室、地方科研合作服务平台、学院科研团队、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平台,发挥学院理工农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充分整合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赛事,以科研创新为导向,教学团队引导学生早进平台、早参与科研课题,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五年,学生团队分别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8项、118项以及34项;学生在各类科创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9项,省级以上奖励123项,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3项、省金奖4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赛一等奖3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论文17篇,SCI一区论文1篇,参编专著1部,学生个人获省级以上荣誉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