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立足本土实际,拓展国际视野,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中文教育胜任力人才——国际教育学院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葡京线路检测3522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葡京线路检测3522特别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题,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等人才培养各方面的经验举措、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本期,我们聚焦的是:国际教育学院



学院简介

image.png        

国际教育学院是承担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和留学生汉语人才培养的校属学院,具有鲜明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办学的国际化特色。

学院现有一个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为云南省一本招生专业。2021年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位列全省第二。2020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积极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巩固本科教育核心地位、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掌握扎实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汉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中文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学生390人。其中中国学生248人,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201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47人;留学生142人,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30人,汉语预科生112人,留学生来自澜湄五国、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坦桑尼亚等11个国家。

image.png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自觉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学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办学过程中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抓好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打通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专业课程、授课对象、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在课程教学和建设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语言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用生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学院紧扣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号召,结合专业特色,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如“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中文传千载·文化连世界”国际中文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人文交流活动。

2023年-云南大理营行程丰富、充实、别具特色,在全国夏令营中脱颖而出,作为同期全国人数最多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3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同时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一集30分钟的纪录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夯实本科教育内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对标《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部分组成,课程集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实训、论文写作为一体,强化基础与实践课程并重。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情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改革。专业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基地体系,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面。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比例,实施多模态教学,推动教学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打造“一院一品”,实现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学院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举办了“国际教育?苍洱智库论坛”“国际教育?澜湄高端论坛”“国际教育?知行学术沙龙”等众多学术交流活动,极大丰富了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储备。


image.png  




打造优秀师资团队,践行育人初心使命



学院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标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学院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5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62.5%。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拥有省级科研团队、校级学科团队和校级创新团队。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教学经历,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100%,有力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院实施“四位一体”导师制,即“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实习导师-论文导师”一体化培养格局,为每位学生均配备高职称、高学历导师。

学院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推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质增效,产出丰硕成果。2021年以来,学院教师团队主持各类项目28项,包括国社科2项、省级项目7项;出版百佳出版社专著4部;发表论文28篇;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4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学校不断开拓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新空间,在泰国建有孔子学院、在柬埔寨建有汉语中心,是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学院在境外建有12个实践教学基地(泰、老、缅、柬),境内建有5所实践教学基地(北京、昆明、景洪、河口、勐腊)。学院依托国内外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从课内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构建了“国内+国外”“专业+行业”的实习实践模式。

结合专业实际,学院组织开展了系列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汉语教学微课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层次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赛、“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等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image.png  

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23年起面向云南省实行一本批次招生,生源质量大幅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近三年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90%,且逐年递增。学院依托云南地处边疆的独特地缘优势,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养,推动学生在国内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教育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学院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与汉语教学相关领域,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已有学生在柬埔寨创办汉语培训机构并成为合作单位。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修订了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以日常监督检查为途径,建立常态化质量监控机制。坚持学院领导、院级督导、教研室及学生评教制度,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巡查、信息反馈等常态化督导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指导。落实“两性一度”和严格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以质量持续改进为目标,围绕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升。坚持OBE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内外结合”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机制。在内部改进方面,通过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研讨等方式及时发现并改进问题;在外部反馈方面,结合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持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这种内外结合的质量改进机制,确保了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主题班会和专题宣讲,学院不断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将质量意识、标准、评价和管理等要求全面融入本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把这些质量要求内化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努力形成一种“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学院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对标对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强化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产教融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更高标准不断追求卓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扩大国际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