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实践育人»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实践风采展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实践风采展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4-08-29浏览:


2024年7月3日-7月9日,国际教育学院组建了1支校级队伍和10支实践小分队展开实践活动,涵盖了公益宣传、社区服务、企业帮扶、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等多个领域。

校级队伍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跨越山海 读懂中国——葡京线路检测3522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大学生赴大理弥渡县‘讲好中国故事’实践团”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主题,在弥渡县开展了活动。

1.深入了解中国乡村发展

实践团首站抵达弥渡县博物馆,通过聆听专业解说,深入了解弥渡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发展成果。随后,他们游历了图书馆、文化馆及城市会客厅,对弥渡的风景、风俗、文化之美有了初步印象。在乡村和田园的深入探访中,实践团成员们探访了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如大理百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春晓种苗育苗基地等,亲眼见证了弥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感受到了数字农业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

2.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

实践团不仅关注弥渡的经济发展,更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密祉镇,他们寻踪茶马古道,溯源《小河淌水》这首享誉世界的东方小夜曲,参观了词曲整理者尹宜公老先生的故居,深刻体会了老先生与这首歌曲的不解之缘。此外,实践团还就“弥渡花灯”和“弥渡刺绣”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和体验,通过亲手制作花灯、学习刺绣技艺,中外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将这些宝贵的经历转化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


3.志愿服务,传递爱心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前往弥渡县中医院,近距离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新街镇的民族团结示范村——上马台彝族特色村,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感受当地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中外大学生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传递了爱心与温暖。

4.深度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弥渡县寅街镇,实践团成员们深度探索了弥渡“农文旅”结合发展的多元模式和范式样板。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弥渡在农业绿色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对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实践小分队实践活动展开情况:

1.公益宣传与文化传播

公益宣传小分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环保理念,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文化宣传小分队则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举办多场文化展览与讲座,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社区服务与为民服务

社区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老年人关怀、儿童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环境,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民服务小分队则针对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实用服务,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

3.环境保护与助老爱幼

环境保护小分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清扫保洁、河流清理等环保活动,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了青春力量。助老爱幼小分队则通过陪伴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形式,传递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营造了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4.企业帮扶与教育帮扶

企业帮扶小分队深入企业一线,理解并强化对企业创新创业的认识,揭开企业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洞悉其背后的逻辑与策略。教育帮扶小分队则前往偏远山区学校,开展支教活动,不仅提高了当地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未来,国际教育学院实践团将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建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为各实践小分队提供专业指导与培训,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陈泓霏、张国莉

校对:张国莉

初审:李烨

复审:谭汝玉

终审: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