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晚,文学院有幸请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老师为文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文学的第一粒金丹”的文学讲座。文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共计180余名到场,一同分享了这场文学盛宴。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于昊燕主持。
彭学明老师开讲明义,明确地告诉大家文学的第一粒金丹就是:语言。他以散文语言为切入,他说,散文语言总体要求是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语言美分为语感美和语境美,其中语感美分为:朴素淡雅、绚烂诗意、柔美婉约、阳刚疏朗和雄浑沉稳等。他通过从贾平凹的作品《闲人》、铁凝《哦,香雪》和纳张元《父亲的三双鞋》等经典散文作品对语言美和语感美进行了详细的、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
他说,语言的感觉决定语言的风格,语言的风格决定作品的个性美,语言的风格有很多种,美也有很多种。不同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创作“风格”不同。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即便作品不写上名字,熟悉其作品的读者也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等特征属性。
彭学明老师说,自己作品《娘》是敲碎骨头揉成墨写的,是血泪交流写出的,是他与娘的一次对话,是他写给娘的一封检讨书。他在《娘》里除了写了娘宏阔无私而又艰辛顽强的母爱外,也写了一个儿子种种对不起娘的点滴小事,真心向娘检讨和悔过。彭老师从自身经历分析说,之所以会弄丢“娘和娘的精神世界”,是因为我们都有人性的弱点,无论对母亲还是社会,都很难做到无私无畏。因为各自要忙自己的生活、人生、功名,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小我、私欲和瞻前顾后,造成了我们不能像父母无私无悔地爱儿女一样爱父母,甚至常常为了自我而忽略、怠慢父母。
彭学明老师认为,自己的作品《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他所书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产生力量,真诚产生高贵,真实产生伟大。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烟火味、世俗味、人情味。烟火味和世俗味接地气,可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情味是深入人心的,用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给予读者生活的启迪。写出这些‘味道’,作品就有了温度,就能够打动人心。”他告诉我们,为人子女要多一点心胸和爱,更好地陪伴父母,更多地理解父母。
近3个小时的讲座,全场响起10余次掌声,文学院师生如饥似渴地享受着彭学明老师带来的听觉、视觉、味觉的新鲜感和心灵触动感。讲座在文学院师生向彭老师表达敬意和感谢的掌声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