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点书屋纳张元《彝山纪事》发布会
来源:2016年5月1日《来大理》   作者:    发布于:2016-05-10   

 
记一点书屋纳张元《彝山纪事》发布会
430日下午2:40左右,由师太主持发布会。随着白羽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着《彝山纪事》经典片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代入了故事中。
正如嘉宾说的:“在一座大山的背后,还有一座大山,当翻越了这两座山,才是纳张元老师的家乡。在那个山路不通的年代,他,是如何成长的?走出大山的纳张元又有什么故事?你问,纳张元老师不一定如实说来。了解一个人,书更直观、真实。透过他的书,你还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听主播阅读纳张元老师作品节选,眼前突然就浮现了书中的画面,很真实的一种写照,也很感动。让我想分享给大家这句话‘与书结缘,收益终身’”。
正如,有的作者喜欢在散文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注重心灵的深入。纳张元老师儿时生活的彝乡,是今天依然非常偏远的宾川县朱苦拉村还要进去很多路的小村子。那里的生活现实,对于都市人来说已经非常传奇,像小说一样。若再虚构,反而破坏了生活原有的精彩展示。因此,纳张元老师在散文的写作上,不喜欢大段抒发情感,更喜欢客观地把看到的生活呈现给读者。
《彝山纪事》的创作,据纳张元老师回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从中学到大学期间,是他开始创作的初期。写得很杂,很乱,想起什么写什么,见到什么写什么,更多的是写城市,写一些实际上他也并不熟悉的题材,写他看到的很新奇的东西。这个阶段没有目的性,也没有方向感,完全是凭着直观感受在写作。
在他读读大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大理州文联举办了泸沽湖笔会,当时的文联主席杨美清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邀请他参加了笔会。到泸沽湖后,活动请《玉龙山》的主编王震亚当向导,而纳张元是参加笔会的唯一一名学生。就在泸沽湖边,王震亚主编专门和纳张元交谈,说一般写东西还是要寻找你自己最熟悉、最能体现个性特点的题材,然后坚持在这个领域写下去。王震亚的观点就是:一个题材造就一个作家,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材。
王震亚的话触动了纳张元,从此,纳张元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创作,专门写他的民族——彝族,写生他养他的大山。但是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初生牛犊,凭着一腔热血,有点“愤青”,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和否定。觉得它们愚昧、落后,更多看到的是不好的东西。所以那个阶段写的“飘荡的山魂”系列小说,呈现的都是他所属于的这个民族,或者是他所生活的那片土地愚昧、落后、丑陋的东西。纳张元坦陈,这个阶段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是觉得很偏激。
后来,纳张元从乡下调到城里,在大学工作,慢慢找到了新的文化参照。再来回望那块土地,离开后有一定距离的回望,他认为更客观。让他不仅看到了他的民族、那块土地的不足,更看到乡情、亲情,以及那片土地上山民的纯朴和善良。这一阶段,他写的作品更多的是挖掘那块土地上正能量的东西,而且让他非常怀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乡愁。这,便是纳张元创作的第三阶段。
现场,纳张元老师还分享了读书对时代、对人的重要性及影响。
在现场,纳张元老师对民族性作品的发展做了一些探讨。纳张元认为,民族性的东西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的优势又极具限制性,很难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一支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创新的专业队伍;二是缺少一个代表性的伟大作品,将民族文化及形象展示给世界。纳张元也提出,如何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还需要更多的探讨,特别是实践性的东西。         ——(摘自201651日《来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