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缤纷文苑» 变成“他”眼中的自己

变成“他”眼中的自己


发布日期:2025-04-21 浏览:

一辈子很长,一辈子又很短。一觉醒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角的皱纹不知道什么长出来的,偶尔还能看到几根白发,混在黑色的长头发里,虽少却格外显眼。虽不愿承认但又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我已不再是那个刚毕业无限青春的学生,而是一个工作经历十年以上的老教师了。

每每想起自己的求学历程,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一路走来,遇到的良师益友,正是他,启迪着我的心智,教会我做事做人。

小学六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教授语文的吴老师,算得上我的启蒙老师。清晰地记得开学第一堂课上,他讲到他家每年的春联,都是他手写的: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对联每年都换,内容却从来不变。从那时起,这十二个字也成为了我的人生格言。

二十年前,我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大理,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那个他——我的班主任。那时因为高考分数在班级中最高,我成了临时学委,一个月后班委选举,我被选为学委,一当就是四年。还记得那时同学买教材,英语四六级交报名费,都是手填报名表输进3.5寸软盘,而从没学过计算机、没做过excel表的我,不得不学做各种表格,那个手把手教我的做表的人,正是班主任。大一入学后,因为没有申请到助学贷款,正为生活费发愁的我,得到了班主任的帮助,班主任帮我介绍了一份家教,这让我通过自己的劳动给自己挣到了生活费。班主任教会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从不直接给我资助,却给我提供多种勤工助学的机会,也激励我学好专业知识、参加课外活动,后来,通过奖学金,我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得遇恩师,何其有幸!

今天正值清明。早上和同学约着去给班主任扫墓。在班主任的墓旁,我们回首往事,大学时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已十三载,从一名专职辅导员,到专任教师,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始终以班主任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做学生工作时,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学生的生机、活力,总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工作虽苦但心里很甜。记得那个时候晚间要在学生公寓值夜班。刚休完产假的我,多少个夜里抱着还未断奶的孩子,拎着尿片在值班室坚守;趁着周末学生没有课组织各种学生活动,手机24小时开机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养成的习惯。经常半夜学生打来电话,生病需要陪着去医院。有时家人会抱怨,晚上都不能安心睡个觉,工作总是带回家。将心比心,自己也上过大学,离家千里,生病的时候尤其想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陪在学生身边,是一名学生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也像班主任一样,成为了学生的班主任。刚开始时,我不知道怎么当好一个班主任,但是每当茫然无措时,我就静下心来想,当时我的班主任是怎么做的?以他的标准来做事,准没错。事实证明,的确没错,我也成为了像他一样的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做学生工作的这些年头里,没少羡慕那些专任教师,觉得他们只管上课,轻松自由。而如今,当自己成为了一名专任教师后,才知道当时的认识有多么肤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我们对舞台表演者的通常描述。而对一名专任教师,虽没有十年功那么夸张,但“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备课”,备课的时间总是比上课的时间多得多。站上讲台,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老师的形象,课堂上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影响着学生。还记得大学课堂上,班主任总是用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跟我们解释“边际效应”这样深奥的专业术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知识。我想要成为他眼中的那个自己,用班主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做好一名教师该做的工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是无数教师的座右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正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现在老师已不在我的身边,但是只要想起,人生又充满了动力,他们依然激励着我:今后继续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像他们一样的老师!


作者:刘莉娟

责编:张时胜

校对:李 琳

初审:赵 霞

终审:洪慧铭